刘娥定定的看着赵祯,口气严肃。
这样的话,放在以往,她根本就不会对赵祯说出来。
一是没有必要,二是她即便说了,赵祯也不会懂。
但是现在,让她感到欣慰的是,自己这个儿子的确成熟了。
因为在她说完这番话之后,显而易见的,赵祯并没有因为对丁谓的成见,而露出特别抗拒的神色,反而是认真的开始思索起来。
于是,刘娥端起茶盏轻轻啜了一口,算是给赵祯一点消化的时间。
随后,她的口气变得温和了几分,道。
“官家须知,人皆有私心,人心也皆非一成不变,身为宰执,能够上佐天子,下率百官,安顺朝政,庶抚黎民,便算是合格,官家所求之一心为国又私德出众之辈,是如圣人般可遇不可求之事矣!”
不得不说,刘娥的确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。
她非常懂得,应该如何击破人的心理防线。
一味的用自己的道理和对方对抗是没有用的,想要真正瓦解对方的想法,就要用对方的道理来打破对方的逻辑。
赵祯说,应该听其言观其行。
那么,刘娥就列举出一系列的事例来证明,丁谓并非像赵祯想象的那般无德无行。
之前那个为了百姓渡河争取时间而甘愿冒险的是丁谓。
如今在中书弄权,党同伐异的也是丁谓。
鼓动先皇泰山封禅,曲意媚上的还是丁谓。
人性复杂,一体多面,如何能用有德无德,贤或不贤来简单区分……这便是刘娥想要告诉赵祯的。
“大娘娘说得对,不过……”
足足过了半盏茶的时间,赵祯终于抬头,再次和刘娥视线相对,口气依旧坚定,道。
“德才兼备之人固然难得,但是,如若将以权谋私之事当做寻常,则世间必再无德才兼备之人也!”
应该说,刘娥刚刚的话,的确让赵祯产生了些许的动摇。
哪怕有前身的记忆在,可赵祯自己前世毕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,这种复杂的政治离他太远。
所以,真正参与其中的时候,他确实会有几分理想化的色彩,并不如刘娥看的透彻。
但所幸的是,赵祯拥有的不仅仅是原身的记忆而已,他还有中华数千年历史的积淀。
刘娥的话,的确不是没有道理。
单论丁谓或者是其他的人,都并非是简简单单的有德无德可以一概而论的。
如果说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才能位列宰执,那么,恐怕历朝历代的宰执,有九成九都是不合格的。
可问题就在于,赵祯很清楚,这种人是会有的。
虽然遍数历史也寥寥无几,但终归是有的。
他们是呕心沥血,鞠躬尽瘁的诸葛孔明,也是精忠报国,铁血丹心的岳武穆,更是一片清白,两袖清风的大明少保于谦……
尽管眼下这个时代未必有,但是,脑海中浮现起这些人的身影,便让赵祯瞬间就清醒了过来,重新坚定了自己的信念。
“人皆有私心,此常事也,但若将私心视若常态,则国之不幸也!”
“宰执大臣,乃国之柱石,大娘娘明鉴,朕并非妄想诸宰执皆大公为国,私德不缺之人,但既居此位,便当以圣人为楷模,力行垂范,竭力克制私心而求大公矣。”
“何况,诸宰执虽位列中书之中,但中书之权,却非诸宰执所有。”
“中书之权,乃公器也,用公器而全私心,本非法度所容,且今朝廷上下,竟以此为常,岂非咄咄怪事?”
“大娘娘,德才兼备者,的确可遇不可求。”
“但若人人觉得世无德才兼备之人,以己之私心自利为应当之事,更兼堂而皇之以朝廷公器党同伐异,则此辈确然不配居于宰执之位!”
崇徽殿外,月明星稀,微风轻拂,清亮的月光透过窗棂撒在红木铺成的地上,与烛火的光芒相互映衬,柔和而坚定。
少年官家眉目清隽,腰背挺直,话语缓慢却字字千钧。
这番话,既是在对面前的刘娥说,也似是在对这千年历史长河中的无数英魂在说……
看着面前坚定无比的赵祯,刘娥第一次感到有些头疼。
她很清楚,赵祯说的是对的。
可问题就在于,这世间之事,并不是单分对错而已。
说大道理容易,但是怎么做却很难。
当然,对话进行到这个地步,她也不得不承认,赵祯的想法和看法虽然仍旧让她觉得有些稚嫩,但是,已经可以看出,这是一个明君的苗子。
至少,单是谈论道理的话,刘娥也必须说一句,对方的整个论述足够完整,让她也难以找出破绽来。
政治理念这种东西,如果不落实到行动上来,就是纸上谈兵。
但是反过来说,作为皇帝,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政治理念的话,那么也就只会是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庸碌之辈。
从这一点上来说,今天的谈话,已经让刘娥觉得没有浪费时间。
不过……
“那官家觉得,应该怎么做呢?”
微微眯了眯眼睛,刘娥的神色忽然变得有些松弛,眉间含笑,开口问道。
此言一出,赵祯的心中顿时一紧。
不过,他也并没有慌乱,而是沉吟片刻,开口道。
“法度!”
略停了停,赵祯往前俯了俯身,继续道。
“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,如大娘娘所说,世间之人皆有私心,正因如此,才需以法度约束,以圣人之礼规训。”
“今日奏对,诸宰执以祖宗之法劝谏朕不可擅杀大臣,朕当纳之,此是朕以祖宗之法克制己心矣。”
“然祖宗之法约朕而不约中书,今中书如此,其根源皆在法度未立,诸宰执不知何事可行,何事不可,恣其意而行之,自然有公私不分之事。”
“爹爹在时,曾说人君之责在于选用人才,大娘娘也说,人无完人,既是如此,那朕觉得,为君者,不应之重选人,更应重训人。”
“为君者有过失,臣当劝谏之,为臣者有德行不昭,君亦当规训之,使其行圣人之道,渐至德行兼备,坦荡为公之境也!”
听了这番话,刘娥似乎是想到了什么,定定的看着赵祯,半晌之后,她摆了摆手,道。
“今日晚了,官家明日还要上朝,早些歇息吧。”
赵祯点了点头,也没有多说,站起身来躬身行礼之后,便退了出去。
直到走出殿门,赵祯才忍不住轻轻松了口气。
旋即,他就感到一阵头晕,一阵困倦袭来,旁边侍奉的刘从愿等人见状,连忙扶着赵祯回到寝殿。
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衣服是怎么换的,赵祯强打着精神对旁边的刘从愿吩咐了一句,自己则是沾上枕头,立刻就沉沉的睡了过去……
翌日,直到天色大亮,赵祯方才睁开眼睛。
好好的伸了个懒腰,感觉到自己浑身的精力都恢复了过来,这才从床上爬起来,在宫女的服侍下开始穿衣。
虽然他有一个成年人的心智,但是身体毕竟只是个少年,昨天晚上的那场谈话,实在是太耗费心神了。
别看当时,赵祯好像举重若轻似的,但实际上,哪有那么容易。
要知道,他面对的,可是刘娥这个当今大宋实际的掌控者……
从刘娥在殿中摆出那张案几,二人对坐的时候,赵祯的心弦就始终没有放松过。
没办法,不管表面上刘娥在和他谈话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样的口气,但打从坐在案几旁开始,他们之间就是两个政治人物的谈话。
作为弱势的一方,他势必要承受来自刘娥的气势压迫。
更不要提,这场谈话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,但是里头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试探。
赵祯慢慢回想着昨天的谈话,越是回顾,越是心中悄悄捏了把冷汗。
他第一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。
刘娥这个名字,能够留在史书当中,绝不单单是因为她女主天下的身份,更是因为她出色的政治能力。
要知道,昨天白日里赵祯去找刘娥的时候,他更强调的是王曾和中书其他人的不同。
但是,最终刘娥和他谈话的时候,重点却始终落在丁谓的身上。
整场谈话当中,刘娥都在试探赵祯对丁谓的看法,而她最终的落脚点,则是在最后的那句问话。
“……官家觉得,应该怎么做呢?”
这句话现在想起来,还让赵祯感觉到有些背后发凉。
整场谈话当中,在刘娥有意无意的带领之下,他的观点阐述也集中在丁谓的身上。
但要知道,最开始的时候,赵祯品评的是中书的所有人。
这二者虽然看似只是小小的不同,可其中的微妙之处,却不得不让人深思。
赵祯之所以把整个中书宰执作为品评的范畴,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刘娥起疑。
但是,从刘娥的这个举动便可看出,她还是有了疑心。
回顾昨晚的谈话中,刘娥对丁谓的态度有正面也有负面,好似是处于一个相对客观的立场上。
但其实仔细一想,便可很清楚的发现一点……
刘娥在有意的激起赵祯对丁谓的敌视。
谈话越往后,刘娥越是在模糊丁谓的缺点,强调他的优点,引导赵祯将自己的想法全部吐露出来。
更重要的是,整场谈话,刘娥给了赵祯足够的‘尊重’。
越往后看,她似乎越认可赵祯的看法。
现在回想起来,这或许是一个试探,都是为了最后那句话做铺垫。
如果说,昨天赵祯所做的一切,目的是为了扳倒丁谓的话。
那么,在经过始终围绕着丁谓的讨论铺垫,且刘娥最终似乎开始慢慢接受赵祯的想法时,赵祯面对着她开口发问的这句话,第一反应就应该将其理解为,应该如何处置丁谓!
与之相对的,如果赵祯的举动并不是为了针对丁谓,而是单纯的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,为了大宋的江山社稷,为了中书的吏治澄明考虑的话,那么,他也就不会细究在丁谓一人的身上。
说实话,当时赵祯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,差点就选择了前者。
但是,很快他想起了自己的目的。
他是要通过这次谈话,来推进他和刘娥的关系,逐渐取得刘娥的信任,达成他想要的合作关系。
本质上来说,他昨天所做的一切,就是为了向刘娥展示自己的政治能力……
这是一步很有风险的棋。
稍有不慎,就会引起刘娥的戒备,但是,这也是必须要走的一步。
如果说赵祯始终站在一旁冷眼旁观,那么,安全是安全了,可在刘娥眼中,他便始终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。
这么一来,自然也就不可能参与到朝政中去。
只有他展示出让刘娥重视的能力,才有可能实现他之后的想法。
所以,最后的时候他才及时转了话锋,没有再提丁谓的事,而是选择用一番大道理来收尾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