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章 力气变大(1 / 1)

推荐阅读:

舒幼用借来的水桶,提着她的排骨和猪头,先送回知青院子,还要拿吃饭东西。

舒幼感觉自从跟穿越过来以后,天天都河仙河里的水,她的力气也在慢慢的变大,提着三十几斤的东西还可以一路小跑,手上跟没有东西一样。

舒幼在回来的路上遇见了不少拿着碗往大食堂走的人,遇见相熟的婶子打个招呼。

她人还没走远呢,就听见刚刚打招呼的婶子扭头跟她旁边的人说:“看那一桶的肉,还都是最下等的肉,你说这么不持家,往后谁还敢娶”。

“就是,我家反正是不要”。

舒幼连连翻白眼,她现在算是亲身体会婶子们乱嚼舌根都说些什么了,她这个事儿不出今天下午下工前,大半个大队都知道舒幼是个不持家人了。

也好,反正她也不在这里待一辈子,没有人骚扰更好……

舒幼把排骨和猪头先放在自己的水桶里,把借来的水桶洗干净一会儿还回去。

她看着自己的大水缸,里面还有大半缸子的水,加上缸子有一百四五十斤。舒幼把手放在缸子的边缘试着提起水缸,虽然还有点费力,但是她把缸子提起来了。

她又轻轻的把水缸放下,把门拴好,闪身进入空间。

“啊~”舒幼大叫出声,她太激动了,仙河好啊~仙河妙啊~看她的这个力气继续长期和仙河,力气应该还会涨的。

一力降十会,加上她的这个三脚猫的武功,以后可以胆子大一点了,遇见事情不用躲空间,暴露的危险也少一些。

舒幼现在心情是巨好,大食堂只提供杀猪菜,都是拿碗去打了拿回家吃,主食还是得自己煮。

她拿出分到的苞米面贴了不少的饼子,够她们五个人吃了。

舒幼拿着饭盒,锁好门,打算往大食堂走。遇见知青院里另一位知青,手里拿着饭盒,一米七五左右长得斯斯文文的戴着眼镜,晒成了小麦肤色,但还是十分有书生气息。

舒幼有些印象这人叫郭启航,单独租的一间耳房。

郭启航上前和舒幼保持着一个人的距离,并排走着:“舒知青,一起走吧”。

“郭知青,你怎么也现在才去大食堂”?

郭启航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:“我觉得大食堂那里太吵了,还有就是我看见血就会晕倒,不给大家添麻烦。我就先回来看了会儿书,预计好时间再去”。

舒幼感知到郭启航不真诚,靠近她另有心思:“嗯,是这么个理儿,帮不上忙的地方,尽量避免不添乱。还是郭知青思想境界高”。

郭启航笑着说道人也靠近了一点:“舒知青,听说你是独生子女,为什么会选择下乡啊”?

舒幼头一次觉得这路怎么这么长啊,平时上工,感觉没走一会儿就到了。

现在只能敷衍着,也不能直接撕破脸,毕竟人家还什么都没说呢:“响应国家号召,用青春和汗水、用忠诚和热血,发扬艰苦朴素、自律自强、青春无悔、无私奉献的知青精神,为咱们大队的发展带来知识和信心”。

舒幼都懒得想话应付郭启航,直接照着在后世看见一篇“知青文化,助力乡村振兴”的文章中的一段话念了出来。

好巧不巧老书记从大队部出来,走在舒幼他们后面。听见舒幼的话藏在骨子里的热血被唤醒:“好,说得好,舒知青的思想境界是我达不到的高度啊”。

郭启航看见后面的人:“书记好,我也觉得舒知青说得棒极了”。

舒幼再一次老脸一红,那是她境界高啊!她只是记性好。

老书记在心里琢磨着,要不要成立扫盲班,给他们大队里的孩子扫一下盲,特别是女娃娃,不识字的居多啊!

心里有事情的老书记,就会空耳,不说话走得飞快。舒幼见状也加快脚步紧跟着老书记的步伐,离郭启航远一点。

郭启航是个小心谨慎的人,下乡两年了,没有一个村民说他一句不好听的。

刚刚老书记不回他的话,让郭启航心里咯噔一下。他在原地反复琢磨自己的话哪里不对,让老书记嗯都不嗯一下。

舒幼闻到空气中浓浓的香味儿,赶紧去找顾轻书她们,和人在有一起比自己单独安全些。名声这个事儿还是挺重要的。

顾轻书和索华兰站在关关守着的锅旁边,还围着一圈的小孩子。舒幼也往锅里看了看,这边吃的都是炖菜,三口锅都是炖的一样的菜,大骨头、大肠、还有猪心子等炖的酸菜。

舒幼听见旁边的小孩,争先恐后的说道:“我闻了三口锅,就这个知青姐姐的最香,我一会儿要吃十碗”。

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双手比划着:“俺能吃好多好多碗,俺能吃一百碗”。

舒幼听着这些童言童语,这小孩怕不是数字只学到一百吧。

另一个两坨鼻子都快掉到嘴边了,小男孩吸溜一下就进去,然后又缓缓的流出来,还在哪里纠正着说:“老师说了,别说俺,要说我”。

“那我要吃一百碗”。

“我也能吃一百碗”

十分钟后,王大妮扯着嗓子喊道:“开饭了,都去排队”。

舒幼她们肯定是排关关的这边啊!她们排在前面先打好,在旁边等着,发现了一个有趣得事情,排在关关这边的知青居多,还有不少几口锅都闻过的小孩子……

章节报错(免登录)
最新小说: 穿到八零带上空间嫁退伍糙汉 师兄请与魔女拜天地 当真?姨娘的私房小厨名动京城了 重生成了大将军的心头好 仙医邪凰(又名:废物四小姐) 七零:我辅导爹妈考大学 地府大佬:我在娱乐圈当顶流 病娇王爷有点美,独宠上位医妃 下山修行后,偏执大佬以身相许 带着千万物资在古代当地主婆